我們要感謝我們的老祖宗,留下瞭如此多的古老藝術,它們流傳到今天,都成了我們的“傳家寶”,我們的文化“家底”。
  我們後人也沒有讓他們失望,“傳家寶”還在傳承下去:在莆田,有100多個劇團,他們把莆仙戲演到城鄉的各個角落;在泉州,幾個老藝人,一群新學員,擔負起打城戲這個唯一宗教劇種的生命延續;在龍岩,“採茶燈”傳統和現代演法共存,拿得出最“土”的,也演得了最“火”的;在福鼎,越劇團把戲演到了北京德雲社……
  我們推“陳”,也在出“新”——從2011年開始,小劇場話劇這種帶著先鋒性的話劇形式,開始進入福州市場,兩年以後,它的每一場演出都保持了滿場,因為它讓話劇迷們感到——“我們像在一起演”;
  晉江,是我省的一片經濟熱土。但是,從“50後”蔡建昌的年畫堅守,到“70後”許建寧的漆畫“嘗鮮”,再到“90後”新生代們的嶄露頭角,我們看到經濟大潮下的藝術浪花;
  還有更多人在大膽地嘗試。這一年,我們看到了一個廈門古鎮里的文化旅游實驗,聽到了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文化創想。他們的嘗試,讓我們充滿驚喜。
  (原標題:【文·藝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sqropcg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